
4年如一精准到小时的学习计划表、最低分95分的成绩单、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得主、3年学分绩均为班级1、双双被清华大学保送“硕博连读”——“学霸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因其非凡表现而飞速走红互联网。而最近“清华北大组团参加麻将世锦赛”的新闻却不禁叫人将之与前者大加对比,不胜唏嘘。有人不禁笑问:“学霸姐妹,麻将锦标赛你们如何看?”
学霸姐妹到底如何看待麻将锦标赛,大家还不能而知,但大家对她们的看法却是充塞报纸、广电、互联网等各类媒体,膜拜、质疑、嘲讽,莫衷一是、褒贬不一的各类评价,彰显着当下多元的价值观。
读到姐妹花的一连串头衔,膜拜者居多。力挺她们的网友表示:只须当事人可以承受,“彪悍的生活”无需讲解。
姐妹花成绩背后惊人的勤奋与毅力,的确值得膜拜。不过,假如仅有持之以恒的努力而无光鲜亮丽的成绩,恐怕姐妹花远不会引起这样大的哄动。之所以一举成名,正是由于她们身上集合了中国父母想为孩子冠上的所有标签:名校出身、硕博连读、学生干部、才艺双全。
总之,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学历背景、获得最全方位的训练和资源,不走一步弯路,这就是海量家庭理想中的精英培养模式。所以大家看到,从最好的婴幼儿园直到最好的大学,对于每个环节的优势教育资源的争夺战愈演愈烈。才艺培养同样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奥赛、征文、演讲比赛一个不落,钢琴、绘画、各色球类样样精通。这类唯精英是瞻的人群活在“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恐惧中,言必称清华、北大,动辄搬出年级排名。一旦撕下这类标签,他们的自信就毫无立足之地。
出色者如马冬晗,也会陷入考试分数这种刻板衡量标准所带来的巨大重压中。清华2009级学生郑经涛表示:“在清华,成绩好不是最牛的,这只能证明你擅长考试,或比较会突击。”他有着比马冬晗更牛的成绩单。对于名校、高分等标签,中国人民大学2007级学生侯瑀曾如此评论:“大家之所以那样渴望一张名校的录取公告书,正是由于不够自信,想用特殊的标签去证明自己。然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了解多少,又想为了什么而甘愿付出,不是远比被什么学校录取、考试能得多少分愈加要紧吗?”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多所美国顶尖名校录取的她却“辜负众望”选择赴纽约大学深造。
关于“学霸”,质疑声阵阵:“如此卖命念书有无必要?”“分考得再高,又能说明什么?”其中暗含着一个假设:念书不等于常识,常识不等于能力。
两张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照片曾在网上疯传:凌晨4时,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为什么在他们眼里“学霸”这种不足为奇之事,却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曾谈到:在美国,学习任务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所以孩子在大学时最苦。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反而放松下来,他们最放松的四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四年,积蓄生活能量的黄金四年。
美国“学霸”遍地是打造在对于美国教育设计绝对信赖的基础上,包含对“宽进严出”的高校教育水平的信赖与对学有所用的教育内容设计的信赖。而中国高校“严进宽出”的规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难免叫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含金量起疑;除此之外,教育内容设计与市场需要的紧急脱节,愈加剧了对于高等教育必要性的质疑。对高等教育的不信赖成为催生新“念书无用论”的因素之一。
在急于否定这种看上去肤浅的论断前,大家可以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简单回顾。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趋向于用一元化的经济标准衡量价值,“唯有念书高”的价值取向成为往事。社会阶层结构板结,通过教育向上层流动不畅,加之“严进宽出”的高校规范,象牙塔式的课程设计,导致“常识改变命”的信仰一去不复返。故纸堆里培养出的天之骄子,其社会存活能力让人堪忧。“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父亲”的口号让多少怀揣金文凭的学子望而却步。新“念书无用论”与其说是对教育体制的否定,不如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否定。它固然难避讳疾忌医之嫌,但它对于社会体制的问责却不可以不引人深思。
在“学霸”围观潮中还有如此一群人:他们嘲讽说“学霸”正是那个大家从小到大的宿敌“其他人家孩子”——从来不打游戏,回回年级第一,每月薪资1万,有个有钱男朋友,会做饭、会家务,还会8门外语。
大学生活留给大家最好看的好的回忆极少会是一张成绩单,更多的是某个图书馆的午后、叫人又恨又爱的饭店、一次青涩的表白抑或毕业前夜的宿醉与泪奔。这类又何尝不是大学年代应该做的事呢?就像有的网友所说:“发发呆、散散步,也是生活”。网上流传过各色“学霸”传奇,而唯独这对姐妹花引发了这样大的争议,缘由之一在于她们的履历表里处处写着“又红又专”4个大字,与之无关的一会儿怠惰、放任都查无踪迹。她们像极了那张名叫“其他人家孩子”的脸谱,而脸谱化的人物早已没办法取得观众的掌声。
选择“学霸”的道路自是无可厚非,对于“学霸”的质疑和嘲讽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正如罗素批判现代人过度强调角逐的本性时所说:“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成功只能成为导致幸福的一分子,倘使牺牲所有其余的分子去赢取这一分子,代价就太高了”。当社会唯一不认同的成功就是家庭和睦、生活平淡,大家距离心态开放、多元互济的成熟社会还相去甚远。
你学或者不学,“学霸”就在那里。多样化价值观当然应给予“学霸”以包容的态度,但更要紧的是警示大家防止精英培养模式和成功评判标准的单一化。最好的婴幼儿园直到最好的大学,培养出的到底是一批具备独立人格和梦想的精英,还是养殖场里一只只同一模子里刻出来的“肉鸡”,亦或衣着光鲜的“华尔街大马猴”?这才是值得全社会考虑的真命题。
“学霸”or“耍霸”?
教育专家点评为“霸”之道
在“学霸”风云笼罩下的媒体终于被与“学霸”截然对立的“耍霸”所吸引。一条来自深圳某高校网友“郑-烨鹏”的微博遭网友狂踩:“一周共8节课,一周80元,代上课……”,他本人则被冠以“耍霸”的绰号。诸这样类的另类招聘信息在网络上数见不鲜。
对比“学霸”与“耍霸”两个鲜明相对的案例,郑州教育掌握学习心理研究会主任王海勇评论说清华“学霸”的学习精神值得倡导,但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社会实践也是必学课。他同时提出应该警醒“学霸”事件中暴露出的大学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脱节,倡导大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正确处置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而对于雇人上课的“耍霸”,王海勇将它定位为极端做法,忘记大学的最重要任务是学习,忽略常识的积累对于将来进步的重要程度,是一种只重视眼前利益而舍弃上升空间的短视行为。
郑州福斯特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健康咨询师彭熠对于二者的评论则愈加犀利。他觉得“学霸”行为是学习强迫症的表现。不学习就情绪低落,抛开分数就无收获感,是一种病态的学习技巧,不值得倡导。而彭熠觉得“耍霸”是典型的学习无用论者。用经济利益计算上课和赚钱的价值,充分暴露出部分学生“所有向钱看”的扭曲价值观念,这种认不清自己角色,以赚钱为生活目的,迷失自我的做法更不可取。
对症下药,王海勇建议“学生阶段,学业仍要放在第一位。”但学生毕业后最后要走入社会,所以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亦不可小觑,学生应做好生活规划,依据专业不同,合理分配学习和实践时间。比如,励志成为科研人才者应重视常识积累,而善于于社交型的人才则需重视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彭熠也表示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步形成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接轨意识,这一点值得倡导。在不影响学业的首要条件下,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灵活的思维来适应社会的变化,但学生仍应以学习为主,社会实践为辅;以常识积累为主,人际交往为辅。